<<返回首页

三分钟看完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与创新

来源:上海触觉艺术馆

触觉的藏品非常的多元化,大众喜闻乐见的景德镇瓷器,也为馆内所收藏。今天小编带着大家,走近千年瓷都景德镇,解读陶瓷在这座城市的创新与发展。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开端——汉到五代

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始于汉室”(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瓷器“自身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同俗粗用”,并不远销。

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生产,而且经过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

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宋

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落款“景德年制”四字,因御瓷“光致茂美,四方则效”,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因此而得名,并延用至今。

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这些都是留在景德镇这块宝地上的文化遗产。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创新时期——元

此时期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这个时期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的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高潮时期——明

明代,景德镇真正成为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重要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的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巅峰时期——清

清代的景德镇陶瓷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之世,运以新意,佣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自近代以来,从民国至今,景德镇陶瓷经历了陶瓷装饰、陶瓷绘画、陶艺多元并存的发展之路。

民国以前主要是陶瓷装饰为主,传统陶瓷装饰,以“饰”为主,“饰”有“雕饰”之意,追求“匠心”安排,是工艺美术的要求,体现陶瓷艺术的特色。

而陶瓷装饰和陶瓷绘画对物象表现的根本差别在于,“饰”可以“描”,而绘画要求“写”是绝不能“描”的。

近年,尤其陶瓷绘画近年来发展迅猛,主要是一些大画家和中青年画家相继来景德镇画瓷的推动和影响。以陶瓷材料,写出气韵生动的物象,耐人寻味。

这里小编给大家品鉴触觉收藏的张恢陶瓷绘画,张恢是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中青年艺术家沙龙成员。近年来长期在景德镇进行青花瓷艺术创作活动,现为景德镇青花陶瓷研究所副所长。

除了运用国画中的线条、水墨外,青花、釉里红、窑变是目前张恢在陶瓷上尝试使用最多的装饰表达手法。2017年,他的釉里红作品《跃》参加“新瓷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西班牙特展”,颇受当地藏家的喜爱。

这些年来,画家画瓷愈发热门了,大家也不再是简单的玩票性质,而是认真的去掌握陶瓷这个新材质、学习探索釉料的种种表现形式。这无疑是一个好的现象。多年来,海派艺术家一直在寻求瓷器与绘画的融合创新,而对于海派陶艺的发展而言,如张恢这样的艺术家,用实力彰显了海派绘画的适应性与融合性,势必是海派艺术发展中重要的存在,他们将对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产业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与各路陶艺家们一起带来中国当代陶艺的质的飞跃!

网页由景德镇市运佳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提供